移穰村为非遗之美留“根”守“魂”

村民制作染花纸挂起灯笼和染花纸的街巷

  近日,在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火红的灯笼整齐排开、高高挂起,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氛围。“这些天村民忙着呢,大伙儿挂染花纸、舞龙灯,开开心心闹元宵。”移穰村党支部副书记邵文兰说,“染花纸、龙灯舞,这些都是村里的非遗项目。我们一直努力保护、传承、传播、创新这些宝藏文化,让非遗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年,非遗项目‘活’起来了,移穰村的名片也越擦越‘亮’了。”

  移穰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龙灯舞、染花纸是村里非遗项目的“招牌”,也是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移穰村村民为染花纸、龙灯舞留“根”守“魂”的同时,让非遗之美展现出独特魅力。

  村民杨育新是染花纸技艺传承人。“我已经做染花纸40多年了,每年过年都做。200多套染花纸在年前就得做好,农历正月十三挂在正街和家家户户门前,寓意吉祥。”杨育新说,“染花纸最难的部分是上色,颜料会影响上色效果。我们选工业颜料时反复对比、反复尝试,最终敲定了一种不易晕染、不易掉色的颜料。调色时,开水要慢慢倒入调色盘里,边倒边用工具搅,让颜料溶解到开水中,这样上出来的颜色才会艳丽。”移穰村染花纸使用的是毛头纸,经过染色、叠纸、裁纸、平压、写字等工序制作完成,制成的花纸图案多样,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传统乡韵。

  邵文兰介绍,元宵节,除了染花纸,村里还有龙灯舞表演。元宵节舞龙是移穰村传承了200多年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龙灯舞的表演模式、布阵规矩,通过祖祖辈辈口传心授,一直传承至今。

  固本守源、活态传承,平定县巨城联校移穰示范小学担起了非遗薪火相传的使命。该小学将龙灯舞传承作为学校少年宫的一项重点工作,聘请了非遗项目传承人李成聚担任龙灯舞辅导员,专门编写了《移穰龙灯舞》系列校本课程,让不同年级的学生感受非遗魅力。李成聚说:“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下,学生们的技能、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很多学生舞龙的动作、姿势做得很标准,我很高兴。我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传下去,做好非遗传播的‘点灯人’。”

  “为非遗文化留‘根’守‘魂’一直是移穰人的职责使命。我们将守好非遗‘老家底’,开发挖掘创新活力,给非遗之美注入‘新引擎’,打出移穰村美丽‘招牌’。”邵文兰说。(李旭榕)

(来源:阳泉市人民政府网站)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