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合索镇北合索村:增收致富的“宝葫芦”

在忻府区合索镇北合索温泉附近,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一座座整齐的大棚。范黄金的大棚也在其中,他已经种了十多年。这个季节,他种的西葫芦正处在上市期。一眼望去,大片的绿叶如海浪般涌入眼帘,朵朵黄花点缀其间,藤蔓掩映着一颗颗鲜嫩翠绿的西葫芦,甚是夺目。

穷则思变,引进设施农业

范黄金是北合索村人,是村里的老支书,从1991年开始,一直干到2021年,可谓老骥伏枥。14年前,时任党支部书记的范黄金面对“穷家难当”的困境,萌生了带头创业的想法。

为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范黄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看到很多地方农民靠种大棚发家致富,他决定走出去看看。2009年,范黄金带领村“两委”班子到榆次、太谷、朔州、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设施农业,结合北合索村的气候、水土、农作物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大家一致认为在村里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是一条能走得通的脱贫致富路子。

2010年,北合索村采取村委流转、个户经营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北合索富村园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金、资产、技术等资源,确立了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的发展思路。

党员干部带头先行

干基层工作,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规避风险是人的本能,面对村民的迟疑,范黄金决心带头做个示范。他召开了村党支部会议,决定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的方式,动员带动村民参与进来。

2010年,范黄金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经过前期考察,他选择了种西葫芦。“这种蔬菜成本低、周期短、病虫害少、见效快,定植20多天后就可上市。”这期间,他潜心学习种植技术,引进新品种,仔细研究高品质西葫芦的种植方法,还时时把经验心得传授给村民。

当年,经过多次组织村民大会和入户谈话,村里的6名党员成功牵头带领40户村民建起了80座日光温室大棚,通过种植西葫芦,当年一个大棚的收入就达到5万余元。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积极性愈发高涨,次年又有8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新建起170座大棚。在西葫芦收获后又种植甜瓜、豆角等经济作物,多茬种植、多种经营之下,种植户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作为当初大棚种植的“元老”以及任职30余年的老支书,范黄金这样说道:“咱是一名党员,又是村干部,村里要发展产业时一定不能拖后腿。村民们对种植有顾虑,那我们党员干部就必须先走一步,发挥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这条致富道路行得通。”

壮大集体经济还得靠产业

“我们村大棚大多数都种西葫芦,已经形成规模了。”如今,范黄金早已卸下村干部的担子,回归了普通农民身份,每天一多半的时间都呆在大棚里干活。大棚里,他指着西葫芦苗对记者说:“在气温正常的情况下,这些苗现在就可以移栽到别的大棚里了,种大棚想要有好收成,好的种苗是关键。”

在范黄金看来,农民不仅要成为种田好手,还要懂管理,会经营。“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特色蔬菜产业链,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从注重数量向量质并重转变。”

如今,在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北合索村建有315座大棚,是忻府区叫得响的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都会跟种植户签订合同,保证销路、减少风险,为大家扩大再生产增加了保障”,范黄金介绍,西葫芦每亩的产量在6万斤左右,目前价格在1.5元左右,产出的蔬菜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主要销往原平、太原、北京等地。

产业兴村、创业富民,北合索村的成功尝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也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大棚里的一个个西葫芦成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宝葫芦”。


(来源:黄河新闻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