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联”说傅山书法

2月10日,癸卯正月二十。

春节假期已过,学校也陆续开学,整个社会又开始步入平时的生活、工作节奏。但是,按照传统的习俗,各地的“年味”还在,人们也还在“年味”中意犹未尽。

实际上,这就是老百姓的一种心里寄托。

过春节,有一件事是大事,那就是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出现,恐怕已不会有准确的结论。不过,有关“春联”的记载在众多典籍中早出现过,而且,一般认为,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说到“桃符”的作用,也有言为:“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贴春联表达的是百姓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过去一直认为,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为自己寝宫门上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现在发现的史上最早的春联,但是,后来又发现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一卷号为斯坦因0610的遗书上,记录有12副标注写于岁日、立春日的春联,排在第一位的是落款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联要比孟昶的联早240年,所以,顺理成章成为最早的春联。

过去的春联都是家家自备红纸,然后去找会写毛笔字的人写。会写毛笔字的人在一座城,一条街,一个村里总有那么几位,但是真正写得好,能算书法艺术的不多。不过,春联也不是考校书法高下,更不是展览,大赛,只是要讲究吉祥美好,家家贴上是最紧要的。对联一贴,过年的氛围立刻浓郁。

正月十五,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云际青山’——读书山房癸卯上元雅集”,今年的雅集是围绕忻州文化高峰、先贤傅山为主题进行。

傅山是一集大成者,其中令世人景仰的有一项就是其在书法上的造旨。

关于书法,傅山提出过著名的“四宁四毋”,可谓是对书法艺术极精到的总结。“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强调的是书法艺术的审美趣味和表现。这与“春联”只是把内容写出来即可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说,傅山是“丑书之源”,只能说是对书法艺术毫无所知。关于书之丑美,傅山早已有见解:“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始觉后世楷法标致,摆列而已。故楷书妙者,亦须悟得隶法,方免俗气。”

“免俗”,这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核心和灵魂!

在傅山的《霜红龛全集》中,留有诸多关于书法的精妙论述。一些论述都会令人惊叹,甚至会颠覆一些认知。

现在许多书法培训机构都是以楷书为基础,其实,从书法形成和传承的过程来讲,篆,甚至甲骨文才应该是基础。关于这一点,傅山也有论断:“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予以隶须宗汉,篆须熟味周、秦以上鸟兽草木之形,始臻上乘。”

傅山在《哭子诗》中有一首是表述傅眉学书的经过:“……小篆初茂美,嫌其太熟圆。《石鼓》及《峄山》,领略丑中妍。追忆童稚时,即缩《岣嵝》镌……”

从诗中可以看出,傅山指导傅眉学习书法是诸体皆学,尤其是对篆隶及草书下得功夫最深。

在这里,傅山指出要领略书法中的“丑中妍”,只有深入到《峄山》的圆美和《石鼓》的质朴之中才可得到,也就是要在大小篆中体会。

山西秀容书院博物馆里展藏有傅山先生的几件书法作品,都展现了其书法艺术之美。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独特的艺术存在之一,应该永续传承。(梁生智)

(来源:黄河新闻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